罗永浩“手撕”西贝的事情闹了一个周末东南配资,一边是大公司和话题网红,一边是关系到民生的食品安全,这种自带流量的“攻防大战”,舆论沸沸扬扬不难理解。
白马带孩子吃过西贝,但次数不多,甚至有很多次孩子点名想吃西贝,被我否了,主要原因是我觉得西贝贵,性价比不高。
好吃与否和贵不贵是个人的主观评价,每个人的喜好不同、经济条件不同,得出来的结论不一样再正常不过了。但是我从来都认为,西贝的食材干净、品质保障、服务热情,至少在食品安全上我没有过任何的担忧。
挑动公众神经的是“预制菜”这三个字,罗永浩说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。那么,西贝到底是不是“几乎全都是预制菜”?这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,因为究竟什么是预制菜现在都说不清楚。
有些人认为,所有餐馆都应该像传统饭店一样,早晨有专人去菜市场采购食材,回来自己清洗宰杀,最后再做成菜端到食客的面前;否则就是预制菜。
倘持以这种观点,可以说,当下至少50%的餐馆在用预制菜,100%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在用预制菜。
肯德基、麦当劳用到的鸡腿鸡翅也不是在门店腌制的,而是从其他地方腌制好了运送过来的,汉堡面包是从面包厂直接进货的,那么肯德基、麦当劳用的是预制菜吗?
展开剩余67%当下很多人理解的预制菜已经远远超过了餐饮行业本身东南配资,而是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分工现象。
就好像你不能要求一家汽车厂商既要制造整车,又要生产轮胎、车窗,或者连车上的电子元器件也要自己生产。分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所形成的结果,不是某一家企业“想不想”“愿不愿意”的事情。
当然,餐饮行业有其特殊性,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。本质上来讲,部分人理解的“预制菜模式”是食品行业工业化的结果,集中生产、集中处理的中央厨房,既能降低餐饮行业的成本,其实也更能保障食材的安全、卫生、健康和标准化,有利于品质的提升。
道理很简单,你认为西贝这样的连锁餐饮品牌和路边的苍蝇馆子,谁更干净卫生?谁的食品安全更有保障?至于谁做得更好吃,你更愿意吃谁家的菜,那是另一个话题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自信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才敢于公开后厨。有一个评论说,如果西贝的食材、菜品不干净、不安全,那中国没有多少餐馆能吃了。白马完全认可这样的客观评价。
至于很多人说贾国龙不应该出来“硬刚”,痛骂西贝公关愚蠢。这样的观点当然部分是正确的,但是其实这也反映出当下整个公关行业“无能”和“无聊”的状态——但凡出现任何公关事件,其结果统一指向“公关失败”。
西贝的危机公关好不好能不能讨论?当然能讨论,但应该仅限于公关行业小范围的讨论,拿公关成功失败去评价一个舆论事件,是一种模糊焦点、“拿枪指着好人”的做法。
菜干净就是干净、不干净就是不干净,用没有用“预制菜”,什么叫“预制菜”都可以拿出来辩一辩。说人家辩的姿势不好看,辩的技巧不娴熟是一种是非不分的表现。
我曾长期从事公关行业,眼看着这个行业一天天堕落下去。当初行业的关注点还在品牌建设、营销创意、公众沟通。白马还记得看到Timberland那支《踢不烂,用一辈子去完成》广告片时的震撼。
如今的公关行业还有多少人重视内容的输出、价值的传播?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和媒体、达人去共创好的内容?只剩下舆情监测、赎买资源、平台投诉三板斧了,这样大家都有钱赚。
每次发生危机事件,总有人冲在前面高喊“老板不懂公关”,要是老板都懂公关了,还要公关干什么?或者说,圆滑世故的企业家才符合公众预期?
就在白马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,西贝发布了新的道歉信,宣布“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”。这才是西贝应该干的正事。
永远不要指望“理性客观”成为舆论场的主流,但“理性客观”仍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,媒体不应成为舆论极化的助推器。
文章内容和观点仅供参考东南配资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决策需谨慎。
发布于:北京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